其实在中世纪的时候,牛肉很少会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因为在当时,牛是农业生产力的主要来源,既被当作重要的农耕工具,也被当作重要的交通工具。除此之外,牛为西方人提供的可不仅仅是肉制产品,还是黄油、肥料和乳制品的主要来源。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养牛较少,且成本高,欧洲人食用的大都是比较年老的牛。
而后到了中世纪后期,欧洲贵族有了和中国人一样“吃啥补啥”的奇怪想法,他们认为,你吃什么样的食物,就会有食物本身的特质。这一点林语堂先生也曾说过:“中国人惰性重,是因为吃猪肉多,外国人蛮性重,就是因为吃牛肉的影响。”当时的贵族也是在追求这份“蛮性”,所以他们相信多吃牛肉代表自己的英雄气概,可以助长自己骁勇善战的品质。且战士们认为,吃半生不熟,带着血丝的牛肉更是体现了他们的男子气概。且这道菜是一个绝对的“男性料理”,需要由男厨师制作,再由骑士端上桌,不管女厨师的厨艺多么精湛都不能插手烹饪过程。
而牛肉真正普遍出现在欧洲人饭桌上的时候是在澳大利亚和阿根廷大规模发展畜牧业的时候,这也是近代的事情了。
但其实所有的外国人都爱吃牛肉是个误区,现如今,在一些拉丁国家,比如法国,还是以牛羊肉为主,猪肉很少见,且形式多以香肠为主。像俄罗斯和保加利亚这样的国家还是爱吃猪肉的,但他们也是会把烤好或者炒好的猪肉放进机器中,然后压制成统一的形状,在餐桌上切好食用。且像德国、意大利、波兰、法国、意大利等国家吃猪肉都超过70%,比如德国肘子就非常有名,所以并不是只有中国人都爱吃猪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