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吧,咱这么惦念烤肉并非没有原因,中国人爱吃烤肉是有据可究。比如我们熟知的成语:脍炙人口,脍指细切的肉,炙则是烧烤。“炙”这个字,也是由上半部分是肉,下半部分是火转变而来的。古人很聪明,那会儿就把握住了烤肉的灵魂——肉切开再烤。
传说,是伏羲发明了烧烤,他教人们捉鱼捉鸟,之后就利用“天火”来进行烧烤。《诗经·瓠叶》云“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古代的烤肉,还根据烤的方式、食材的大小不同,有不同的叫法:“炙”是指将肉切开,撒上佐料后烤制;“炮”是指直接把肉放在火上烤;“燔”是将肉切成小块烤制。
到了秦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对烤肉更是钟爱有加,“常佐以烧烤鹿肝牛肚下酒”,正因为此,宫中甚至还有专门烤肉的人员,烤肉的器皿也是非常精致。汉代人除了吃鹿肝、牛肚之外,也会吃“兔肉”、“牛骨”、“猪骨”,甚至还会吃“蝉”。后来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回来之后,带回来了各种各样的调料,使得烤肉更加受欢迎。
到了唐朝,烤肉的形式愈多种多样,甚至烤肉也成为了一种治病的药物,《食医心鉴》中所记载的野猪肉炙、鸳鸯炙等就是作为药膳来治病的。
可当宋朝铁器盛行的时候,人们发现炒菜更加方便快捷,吃烤肉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到了被誉为“马背上的朝代”的元朝,蒙古人本身就爱吃烤牛羊肉,这个时期的烤肉种类愈发多了起来。元朝的宴会上必备的一道菜是——烤土拨鼠,你能想象吗?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初雪的时候吃炸鸡变成了一种潮流。但在明朝,下雪天吃烤肉更有意境,一边吃烤肉一边赏梅,更是成为了文人墨客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
清朝时期,烤肉成为了宴请宾客的一种菜肴,还有在剧版红楼梦中第四十九回,一堆人围坐在炉子前吃烤鹿肉的场景,雪后初晴,想必一屋子定是热气腾腾,欢声笑语。